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 > 食品安全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5年12月份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分析情况的公告(2015年1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6-3-11 21:39:41 人气: 标签:甘肃省食品安全网
导读:2015年11月21日至2015年12月20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2015年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年度计划,对全省范围内生产经营的24大类180个品种2956批次食品进行了抽检监测,…

  2015年11月21日至2015年12月20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2015年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年度计划,对全省范围内生产经营的24大类180个品种2956批次食品进行了抽检监测,现将分析情况公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2015年11月21日至2015年12月20日共抽检监测2956批次样品。其中,监督抽检2855批次,合格2747批次,不合格108批次,样品不合格率3.78%; 风险监测1165批次,发现问题样品29批次,问题率2.49%。

  二、监督抽检结果分析(一)各类食品抽检情况。从样品抽检的总体情况来看,本月所抽检的蛋及蛋制品、水产及水产制品、饮料、食糖、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豆类及其制品、特殊膳食食品、食品添加剂共8类食品安全状况良好,合格率占到100%。 通过对抽检数据的分析,我省24类食品中,焙烤食品、糖果及可可制品、蜂产品、罐头、调味品5大类食品检出不合格率较高,不合格率分别占到11.5%、16.7%、33.3%、20.0%、9.41%。(详见下表)

  各类食品监督抽检情况

  (二)各环节抽检情况。生产环节共抽检样品419批次,其中不合格样品23批次,不合格率为5.49%;流通环节共抽检样品1505批次,其中不合格53批次,不合格率为3.52%;餐饮环节共抽检样品931批次,其中不合格样品32批次,不合格率为3.44%。(见图)

  (二)主要不合格项目危害分析:

  1、菌落总数:各种微生物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多种途径污染食品,并不断地利用食品中的丰富营养进行侵入、生长繁殖,导致食品变质,消费者食用变质的食物后引起食物中毒。消费者食用微生物超标严重的食品,很容易患痢疾等肠道疾病,可能引起、腹泻等症状,危害人体健康安全。

  2、大肠菌群:大肠菌群数的高低,表明了食品中粪便污染的程度。粪便内除一般正常细菌外,可能还会存在一些肠道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因而食品中有粪便污染,可能潜伏着食物中毒和流行病的,能引起腹泻、肠胃感染。

  3、二氧化硫残留量:不符合使用二氧化硫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经口摄入二氧化硫的主要毒性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如恶心、等。此外,也会影响钙吸收,造成机体钙丢失。二氧化硫易被湿润的粘膜表面吸收生成亚硫酸、硫酸,对眼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长期低浓度接触,可有头痛、头昏、乏力等症状以及慢性鼻炎、咽喉炎、支气管炎、嗅觉、味觉减退等。二氧化硫可被吸收进入血液,对产生毒副作用,它能酶的活力,从而明显地影响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的代谢,对肝脏有一定的损害。动物试验证明,二氧化硫慢性中毒后,机体的免疫受到明显。

  4、铝的残留量:明矾的化学成份为硫酸铝钾,含有铝离子,所以过量摄入会影响人体对铁、钙等成份的吸收,导致骨质疏松、贫血,甚至影响神经细胞的发育,铝可干扰细胞的正常代谢,导致功能紊乱,可诱发老年性痴呆。

  5、谷氨酸钠:谷氨酸钠又称为神经兴奋剂,谷氨酸钠会影响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送物质。当其在血液中以微量的浓度存在时,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但是,如果一次性大量进入大脑的话,其浓度快速上升,可能导致神经细胞受到过分刺激而死亡。

  6、食品添加剂:苯甲酸、山梨酸属于防腐剂,被用来食品中微生物的繁殖,以延长食品保质期。长期食用含过量防腐剂的食品会破体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严重时危害人体的肝脏和肾脏,导致人体肠胃功能、血液酸碱度失调。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是人工合成的新型甜味剂,它的甜度是蔗糖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摄入过量就会对人体构成危害,特别是对代谢排毒能力差的老人和儿童。

  四、不合格原因分析(一)微生物指标不合格。从项目看,主要问题是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超标。微生物污染问题,主要是生产和卫生条件控制不到位,储存过程和销售终端未能保持储存条件,包装不严、破损造成二次污染等原因。

  (二)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甜味剂(甜蜜素)、防腐剂(苯甲酸、山梨酸)、合成着色剂(柠檬黄)为限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甲醛次硫酸氢钠(以甲醛计)为非食用物质,检验结果显示超过国家标准限量要求,主要是生产经营者对法规、标准认知度不够或者存在主观故意,为延长保质期或提升产品感官品相,违反食品添加剂,甚至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造成。

  (三)品质指标不合格。品质指标(谷氨酸钠、固形物、酸价、过氧化值等)不合格问题,主要是生产工艺不合理或关键工艺控制不当引起,也不排除存在个别食品生产经营者故意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甚至违法使假的情况。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015年12月28日

推荐: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