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 > 医学前沿

小议1次性无菌医疗用品使用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7-5-14 17:13:34 人气: 标签:中国伤残医学 万方
导读:中国伤残医学2011年19卷第2期ChineseJournalofTraumaandDisabilityMedicine,2011,V01.19,No.2·133·般情况适用。(2)调节器输液瓶低位法:调节器如上法,但…

  中国伤残医学2011年19卷第2期Chi nese J ournal of Traum a and Di sabi l i ty M edi ci ne,2011,V01.19,N o.2· 133·般情况适用。( 2) 调节器输液瓶低位法:调节器如上法,但输液瓶低于穿刺点。这样,头皮针斜面一进入血管,血液很容易回到针管内,nr以马上见到回血÷ ( 3) 输液瓶低位法:常规排气后夹紧调节器,操作者一手拿输液瓶并低于穿刺部位,当穿刺针进人皮卜.后,一手放开调节器,进入血管后血液立即回流入针管。(4)手捏输液器卜^段法:将输液器下段反折,穿刺针进入皮下.后立即松开反折处,刺入血管可马上见回血。局部血管扩张法。适用于因消瘦,血管不固定,不充盈,不...中国伤残医学2011年19卷第2期Chi nese J ournal of Traum a and Di sabi l i ty M edi ci ne,2011,V01.19,N o.2· 133·般情况适用。( 2) 调节器输液瓶低位法:调节器如上法,但输液瓶低于穿刺点。这样,头皮针斜面一进入血管,血液很容易回到针管内,nr以马上见到回血÷ ( 3) 输液瓶低位法:常规排气后夹紧调节器,操作者一手拿输液瓶并低于穿刺部位,当穿刺针进人皮卜.后,一手放开调节器,进入血管后血液立即回流入针管。(4)手捏输液器卜^段法:将输液器下段反折,穿刺针进入皮下.后立即松开反折处,刺入血管可马上见回血。局部血管扩张法。适用于因消瘦,血管不固定,不充盈,不...

  中国伤残医学2011年19卷第2期Chi nese J ournal of Traum a and Di sabi l i ty M edi ci ne,2011,V01.19,N o.2 133般情况适用。( 2) 调节器输液瓶低位法:调节器如上法,但输液瓶低于穿刺点。这样,头皮针斜面一进入血管,血液很容易回到针管内,nr以马上见到回血÷ ( 3) 输液瓶低位法:常规排气后夹紧调节器,操作者一手拿输液瓶并低于穿刺部位,当穿刺针进人皮卜.后,一手放开调节器,进入血管后血液立即回流入针管。(4)手捏输液器卜^段法:将输液器下段反折,穿刺针进入皮下.后立即松开反折处,刺入血管可马上见回血。局部血管扩张法。适用于因消瘦,血管不固定,不充盈,不显露,肌张力低下,衰竭及无力握拳的病人。( 1) 外涂血管扩张剂法:①将1%涂于手背,足背上,并湿热敷局部3M IN ,使表浅小静脉迅速充盈:②用棉签蘸阿托品注射液适量,涂擦穿刺皮肤8一12次,2~5分钟,小静脉迅速充盈;③2%山莨菪碱涂擦穿刺皮肤4次,适用于血管弹性差,脆性大.血管细,看不清的血管。(2)热敷法: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使血管扩张,静脉充盈。主要适用于循环差,静脉塌陷,难以穿刺的血管。非握拳穿刺法。被穿刺手自然放松,操作者左手将病人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手。目的是充分手背各部位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手指推,压法.用大拇指轻按欲穿刺的静脉,近心端向远心端轻按.推行3~5cm ,再由远心端向近心端推行。目的是让静脉充盈,易于穿刺。手背远端浅静脉逆向穿刺临床常见一些老年患者,手背常用的静脉由于长期反复的穿刺输液治疗受到严重,常规模式穿刺手背远端浅静脉,极易穿破血管或因固定不牢致穿刺失败,增加患者痛苦。选择手背远端浅静脉,患者手腕向下弯曲,手半握,手指与手背呈弧状,操作者站病人同侧背向患者,手腕处扎止血带,常规消毒皮肤,沿静脉由近心端向远心端穿刺,见回血松止血带,固定针柄输入液体。穿破血管后的补救法。适用于血管难找的老年病人。扎穿血管后,针头缓慢往外撤,当见有回血时停止,松止血带,立即用手指重压扎穿部位1M IN ,然后再打开调节器输液:或在往外撤见回血时,将针头再往前送少许,使针头超过原来扎穿部位,这样可顺利输液,并可避免渗漏。( 收稿日期:2010一10一101小议1次性无菌医疗用品使用赵明( 省森工总医院医学工程部,150001)摘要本文通过对我院1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保管的相关调查,及时发现物品存放保管不规范、使用不科学等问题。提出了完善制度,加强培训,规范存放标准,减少库存量和实行供应室下送与科室、科室与专职回收人员双签名制等改进措施,为改进1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保管使用方法、保障医疗安全奠定了基础。关键词1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方案;医院感染中图分类号:R 472.4文献标识码:8文章编号:1673--6567( 2011) 02013301本文笔者对我院临床科室1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存放保管、使用情况作了调查,发现存在着诸多缺陷和问题,通过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加以改正,现总结如下。l 器械存放保管不规范:( 1) 使用科室存在的保管问题。1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仓库大小包装混放,未能完全将1次性无菌物品与1次性非无菌物品分置。设专用抽屉的科室,抽屉内1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存放量过多,上层的产品碰到抽屉上方的桌面内板。还有专科性用品库存量偏多,保存期较长,个别物品已看不清生产批号。抢救车内陈物多,杂乱不利于急救。( 2) 医院外保存。门诊输液大厅将1次性输液器和注射器让患者保管,下次使用时带到医院,或者使用患者在市面上购买的1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这些无菌用品由非专业的患者保管,在使用前只凭审核,其安全性是值得怀疑的。2器械的使用:( 1) 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未能按失效期的先后顺序使用。在使用前,他们注重检查产品名称、规格、包装有无破损、失效期,但对产品质量检查少,特别是患者外带1次性无菌物品的质量。( 2) 贵重物品的重复使用。准治疗窒的进[1准刀片使用后经清洗、消毒、低温灭菌处理后,又重复使用。手术室的电刀、高氧液针头等也存在类似情况。( 3) 存在人为污染的问题。少数医护人员为节省时间,操作前1次性剪开数个同名小包装.导致多拆包装或重复使用加药注射器。(4)记录。每个科室没有做到在1次性无菌医疗用品使用后出现异常情况或町疑时都有反馈记录,常为口头报告供应室、护理部和采购部门。(5)使用后消毒、毁形、回收。检查中发现,有少数科室的输液器在毁形时没有把针头剪_卜.放在利器盒内,输液管剪成两段,甚至有个别护上将引流袋交家属处置。由于宣教不力,橡胶手套、部分引流袋未进人医用“ 黄袋” ,而是进人生活垃圾袋。3管理措施( 1) 制定制度和全员培训。F}i 护理部、感控科联合制定1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存放管理制度,在医院感染委员会上宣布。明确了设备科、供应室、临床科室、职能部门的职责,并对全院感控小组长进行重点培训、指导,由各科感控小组长对本科人员进行全员培训,感控科负责检查落实。(2)管理方案。①规范存放:做到仓库分室、科室分柜、柜内分层、分抽屉放置。我们将1次性无菌医疗用品与非1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分开存放。按《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仓库需干燥、通风良好、室温18-22“ ( :,相对湿度3575%,物品存放距地20cm ,距墙壁5cm ,距顶50era。为此,搬迁了仓库,添了货架和空调,安装了紫外线灯。我们使用科室,柜内或抽屉存放,标识明确醒目,不将小包装直接放在抽屉或架上,用清洁篮盛放,以免小包装在存放过程中破损或被污染。每个抽屉内盛放量不超过2/3,以免抽拉抽屉时,上层的产品被挤破包装。抢救车内1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与其他物品分别放置,防止1次性产品的小包装袋被碰擦破损。②减少库存存量:医院要改善总仓库条件,增加仓库面积和空间,并设专职人员负责,1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集中采购和集中供应。采购人员有计划地采购,减少总库存。供应室每日按临床科室实际:[作量进行下送。取消了科室小仓库,减少科内库存,防l i =物品在某一科用期过长或出现过期。专科用品在申购时,须在申购单上注明季、年消耗量,使采购者心中有数,以免1次采购量过多,引起过期。③实行使用科搴毁形制度:强调1次性无菌医疗用晶使用后立即毁形。④实行专职人员回收双签名制:专职回收人员每天去科室按类别回收使用后的1次性医疗用品,使用科室与回收人员实行双签名制,回收人员与焚烧工人之间实行双签名制,以示职责。⑤严禁重复使用:凡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其说明书界定1次性使用的物品,感染科不定期检套发现有重复使用者,应对相关责任人做出处理。4小结:医疗设备的使用安全关乎安全的大问题,不但涉及医院感染,还涉及医疗安全问题,绝不能掉以轻心。( 收稿日期:2010--11301万方数据小议1次性无菌医疗用品使用小议1次性无菌医疗用品使用作者:赵明作者单位:省森工总医院医学工程部,,,150001刊名:中国伤残医学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 AND DISABILITY MEDICINE年,卷(期): 引用本文格式:赵明 小议1次性无菌医疗用品使用[期刊论文]-中国伤残医学 2011(2)2011,19(2)

  A min–max method with adaptive weightings for uniformly spaced Pareto optimum points

  A minmax regret approach to the critical path method with task interval times

  A mid to late Holocene cryptotephra framework from eastern North America

  A mid-Holocene candidate tsunami deposit from the NW Cape (Western Australia)

  A microscopic information system (MIS) for petrographic analysis

  A microfluidic nano-biosensor for the detection of pathogenic Salmonella

  A MIA enhanced linear scaling approach to the computation of the exchange-correlation terms in DFTLDA

  A method to measure sound transmission via the malleus–incus complex

推荐: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