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 > 医学前沿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指南与进展巡讲(神经外科重症管理)青岛站成功召开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8-4-9 15:31:01 人气: 标签: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导读:2017年7月9日,由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中华医学杂志、慢性疾病与医学(英文)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英文版主办,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

  2017年7月9日,由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中华医学杂志、慢性疾病与医学(英文)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英文版主办,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和脑科ICU承办的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指南与进展巡讲(神经外科重症管理)青岛站在青岛顺利召开。

  会议开幕式由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栗世方教授主持,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德智教授、协和医院王任直教授致欢迎辞。

  周定标教授(解放军总医院)以“颅脑创伤:共识与争议”为题作了精彩。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即ICP监测、去骨瓣减压及低温疗法。其一通过介绍ICP监测的历史、方法及对TRIP试验的解读与评价,得出应以ICP监测为基础的多模式监测(MMM),为实现个体化靶向治疗提供依据;其二由于DECRA试验等结论提示预后不佳,具体选择可参照2013年版专家共识;其三则通过介绍NABIS试验也对其未能对神经的价值保有争论。最后周教授提示同仁循证医学需要尊重,但不要。

  康德智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带来的讲题为“神经重症患者的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评估与‘最佳脑灌注压’管理”。首先,介绍了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的概念、调节机制、影响因素等。之后分别对比了常用的监测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如PET-CT、SPETCT、Xe-CT、CTP、MRI新技术、TCD和重点介绍的PRx等,并了以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为导向的“最佳灌注压”治疗策略已初步显示了其在神经重症个体化精准治疗中的作用,但尚需证明其有效性。最后,强调了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这项监测指标应该被重视,具体管理办法及标准化管理流程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总结,研发更经济、准确、便捷、无创的监测方法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王任直教授(协和医院)以“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当策略”为主题发表。通过抛出“病情在哪?”“我们在哪”两个问题,引发思考,随后罗列了在各个方面疾病的诊断问题、针对性治疗方案的缺乏及无法预测预后等引出神经外科重症的未来。该领域技术更新快,如多模态监测,影像学组技术,人工智能,脑机接口,远程机器人,互联网技术及远程医疗,技术大数据,精细化治疗等全世界都在同步推进,是一个充满机遇的领域。科学进步必将进一步推动神经重症医学的发展,现有的医疗模式将有一个天翻地覆的改变,展望了大数据时代重症领域的巨大潜力与未来。

  柴文昭教授(协和医院)向我们解读了《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气道管理专家共识(2016)》。指出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治疗绕不开气道管理,让我们再次认识到气道管理的重要性:管的好,不一定出彩;但管的不好,一定会出事。肺部感染是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重要的死亡原因。从术前,术中,术后三个不同时期气道管理的因素及防治结合临床病例为我们详细了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如何进行良好的气道管理,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等,并指出我们自己要把握每一个环节,充分理解气道管理潜在的风险等。

  孙运波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带来的内容为“ARDS机械通气与镇痛镇静”。首先明确了镇痛镇静在ICU患者整体化治疗的重要部分,有效的镇痛镇静可以保障机械通气患者的医疗质量与安全。随后介绍了ARDS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策略,镇痛镇静为治疗提供了舒适安静的治疗,这即是患者的,也是ICU人文关怀的体现。最后,强调了镇痛镇静的实施需要有计划性和个体化。

  丰育功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为我们带来了“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显微手术夹闭技巧及疗效分析”。通过多例自己临床完整的手术视频演示,重点为我们深入浅出的了”急性期经翼点入夹闭血泡样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多个病例展示难易程度不一,但均视野清晰,操作精细,思明晰,眼球,让在场观众意犹未尽。

  魏俊吉教授(协和医院)对《中国特发性正常颅压脑积水诊治专家共识(2016)》进行解读。首先向大家介绍了特发性正常颅压脑积水(NPH)的概念,临床表现以及诊断标准和评估手段;其次,结合大量的病例介绍了特发性正常颅压脑积水患者通过外科手术治疗后所取得的临床效果以及出现的并发症,如硬膜下血肿、积液,感染,分流管梗阻,癫痫等。

  王强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从康复科专家的角度为我们简述了神经外科术后常见的功能障碍及并发症的康复治疗方法与管理,分别是意识障碍、肺功能障碍、言语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运能障碍、痉挛及重症颅脑创伤合并症。强调了神经外科手术医生、神经外科重症医生及康复科医生的协作的重要性,明确了“防治康“三位一体的紧密关联。

  高亮教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为我们带来了第四版《美国重型颅脑创伤救治指南》的解读。内容包括去骨瓣减压,预防性低温治疗,高渗治疗,脑脊液引流,通气治疗,麻醉、止痛、镇静,激素的治疗等方面。胡锦教授对指南里每个主题里的推荐意见及等级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向我们展示了重症颅脑创伤救治的最近进展,同时指出需要通过有效的临床试验提供高级别,进一步完善指南。

  黄齐兵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题目为“双侧去骨瓣减压的指征与技术“。通过多个病例的引入话题,引发在场的同仁反思,颅高压的控制仍然是神经外科创伤病人救治的坟场重要的一节,规范化治疗基础上结合个体化的才能更好的救治病人。双侧去骨瓣减压对于特重型颅脑病人有很强的适应症。预防性还是被动性的双侧去骨瓣减压,还得取决于医院、科室和个人的综合实力。

  刘磊教授(解放军总医院)为我们介绍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治”方面的内容,结合自己在301医院的临床工作经验,分别从颅内感染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分类及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预防及治疗原则等方面做了精彩的。明确了治疗的时候引流、鞘内注射及应用抗生素三者协同的必要性,最终强调了预防及治疗的原则,即落实、尽早、连续、全程。

  魏俊吉教授(协和医院)的讲题为“神经急重症患者康复过程中肠内管饲营养到ONS的过渡“。吞咽障碍,在重症颅脑损伤的患者中发生率高,由此引发的营养不良和严重的不良预后也发生率极高。中国TBI康复管理专家共识的目的是建立重症颅脑创伤早期康复的标准和规范,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营养推荐意见有:从管饲逐步过渡到经口喂养,经口摄入量进行严格记录以评估是否达到目标喂养量;当经口不能满足患者机体营养需求时,推荐实施口服营养补充(ONS);ONS应用至患者吞咽功能恢复、能够正常饮食,通过日常膳食摄入以达到营养物质的目标量时再停用。

  方巍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为我们带来了“重度颅脑损伤治疗体会病例分享“。结合病例,总结出以下几个要点:降低ICP的方法有传统方法和隆德概念;枸橼酸抗凝CRRT在神经重症中应用的优缺点;呼吸道管理从始至终至关重要;抗感染的三要素,即引流、合理使用抗生素及积极进行EEN支持,缺一不可;神经重症的发展离不开多学科的协作,MDT势在必行。

  徐跃峤教授(宣武医院)对《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消化与营养管理专家共识(2016)》进行了详细解读。向我们展示了重症患者的消化与营养的特点,消化营养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引入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消化系统及营养状态的评估及处理,结合大量实际病例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的治疗途径、监测与并发症的处理。

  张毅长(协和医院)向我们介绍了“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气道管理”的护理体会。首先以对气道管理的认识现状引出相关内容。然后分别从人工气道的种类和建立,人工气道的管理和人工气道的撤除等方面介绍了协和院在气道管理方面的工作流程,结合临床病例详细的介绍了气囊压力检查、吸痰、湿化、温化等相关细节,以及协和医院气道管理的现状、三阶梯培训等,强调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